0.6秒的出枪动作 枪王陈国韬怎么练成的

2017-10-29 19:27:50      浏览    作者:admin

  原标题:0.6秒的出枪动作,特战旅副旅长“枪王”陈国韬怎么练成的

  中国军网记者 孙萌  陈海涛

  军旗正红∣专访特战旅副旅长“枪王之王”陈国韬

  记者/编导:王艳;摄像:鲁赫

  提及“特种兵”,你能想到什么?

  是一群战士扛着圆木奋力奔跑,是战火硝烟中的无所不能,是面对敌人沉着冷静……也许是看多了电视荧幕上的特种兵,每当说到“特种兵”,他们似乎已经成为上天入地的神勇化身。

  初秋的北京,刚下过一场小雨,气温也降低了不少。记者一行驱车来到位于郊区的陆军某特战旅,一下车,一群穿着迷彩的军人站立在那里,记者还有些摸不着头脑,陈国韬在人群中高高的个头显得那么醒目,精瘦干练,少了些冷酷与严肃,多了些平和,但是浑身洋溢的特有的精气神,又彰显着他和平常人的不同。

  从步兵到特种兵

  从步兵到特种兵,对他来说是梦想,更是一次命运的安排。报考石家庄陆军学院后,陈国韬被分到了步兵专业。但在得知学院还有侦察兵专业时,他的内心还是有些小失落。看着同在一个训练场的侦察兵,他暗自把当一名优秀的“侦察兵”当做自己的奋斗目标。

  从步兵到一名侦察兵的距离有多远?

  别人无法回答你,那么就让陈国韬来告诉你。这个立志当一名优秀侦察兵的学员,按照侦察兵的要求刻苦训练,并向老学员借来侦察专业的书籍认真学习,有机会就向侦察专业的学员、教员们请教。

  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。毕业那年,恰逢选拔“爱尔纳·突击”国际侦察兵比武集训队员。听到这个消息的陈国韬很是兴奋,却因为选拔专业规定没有资格。但是对于侦察兵的向往给了他无限动力,在一次次和教员沟通,表达自己参加集训的强烈愿望后,陈国韬终于拿到了进入集训的资格证,迈出了他特种兵生涯的第一步,开始了和特种兵大队的不解之缘。

  进入集训队只是开端,接下来的集训让他慢慢从一个“门外汉”接触到了特种兵的生活。那次集训,留给陈国韬的印象只剩下“残酷”二字。在这里,评判是否优秀,成绩不是唯一的标准,能坚持下来就是胜利。

  跑步从初始的5公里增加到10公里再到最后的50公里,负重从最初的10公斤到最后的40公斤,陈国韬从最初的轻松应对到后来的咬牙坚持。8个月的“残忍”训练,给他的特种兵生涯上了第一课。

  但心中的那股劲,却驱使他在这次集训中不断前行。集训第二个月,他的腿就受了伤,他的集训也比常人多了一个科目——治疗。受伤之后,陈国韬白天保持高强度训练,晚上则通过针灸等方式来减少疼痛。带伤上阵的他没有在训练中被人落下,每次训练都是拼尽全力。领导曾多次劝阻他以身体为重,退出比赛,但他仍选择坚持。

  这次集训,陈国韬以优秀学员的成绩毕业。集训中他的特种兵技能也有了很大提升,意志力得到了很好锻炼。他顽强拼搏、不断挑战自我极限的精神更是得到组训人员的充分肯定。

  集训结束后,也许是心中对特种兵的那份执着,也许是集训中对特种兵的进一步了解,陈国韬在毕业后如愿加入了特种部队,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特种兵。

  “枪王之王”

  站在靶场上,面对你身前的手枪,你是否有勇气拿起它?你是否能够瞄准靶心?一把手枪的重量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,可能微不足道。但对于一名军人,一名特种兵来说,枪又有了不一样的意义——那是他们的第二生命。对于陈国韬来说,尤其如此,手中的枪能给他无尽的力量。

  训练场上的陈国韬让记者感受到了不一样。简单到位的分解动作讲解,利落的出枪,坚毅的眼神,训练场上的陈国韬没有多余的动作。下颌处往外出枪,那速度,比眨眼还要快。在靶场,陈国韬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“枪王”。记者尝试着跟上他的动作,却被远远甩到后面,这还是手里没有拿枪的情况。

  那把小巧的黑色手枪,与陈国韬的手掌高度契合。一套完整的出枪动作,竟然只有0.6秒。看到今日“枪王”的风采,你很难想象第一次射击时,他也打出过不及格的成绩。

  实际上,当下陈国韬采用的射击方式是不折不扣的“舶来品”。那是2003年11月,他被选拔去到以色列学习反恐经验。当时带领他的教练达拉是以色列精锐部队“沙漠野小子”的成员,第一次训练,达拉0.7s的射击时间就让陈国韬直呼“太快了”。的确,当时的国内射击仍然以精度射击为主,达拉这种贴近实战的动作,下意识的往前送枪,在国内是没有的。

  这次训练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,训练结束后他软磨硬泡,总算知道了达拉快速射击的原委:“我们国家长期处于战乱之中,射击要求先快后准,抢先制敌,保全自己。而你们中国相对和平,射击训练先准后快,讲究安全。”

  达拉精辟的讲解让陈国韬动了心思,他当下就决定一定要把这套射击方法学到手,带回国内。

  在以色列,集训从早晨5点开始,到晚上11点结束,教练规定除了在训练场,其他时间不可以动枪。条件有限的情况下,陈国韬一边训练一边将教练传授的动作要领记下来。到了晚上,一个人在角落里偷偷练习。被教练发现,严厉地惩罚过后继续给自己加练。就这样,在以色列的这一个月,陈国韬白天学习动作,晚上练习动作,到回国时,陈国韬对于这套动作已经有了一定的领会。

  回到国内,这种先进的射击方式在领导的支持下开始在全军范围内推广开来。鉴于陈国韬本身过硬的素质,他被选为集训的教练。成千上万次的练习让他练就了过硬的本事,在这次集训的某次测试中,陈国韬打出了0.6s的惊人成绩。“枪王”的称号算是实至名归了。

  努力决定不了成绩,但努力可以造就成绩。在训练场上,陈国韬认为自己的天分和平常人没有太大差距,是后期的刻苦训练造就了如今的“枪王”。没有数以万计次的努力,也就没有他如今的成绩。

  “军人的勋章”

  军人生来为打赢,伤疤――军人特有的勋章。血性熔铸坚韧,伤疤记录荣誉。身为军人,无论任务中还是训练场,身上被刮破蹭破是常有的事,脸上、肩膀、膝盖处处留疤更是家常便饭。作为一个特种兵更是如此。

  2006年5月,陈国韬所在部队派他带队参加全军集训。部分首次参加集训的队员,对于滑降科目心存恐惧,心理上短时间难以克服。陈国韬看在眼里,急在心头,迅速制定了强化训练计划。

  开始训练后,他严格要求自己,给自己定下高标准,他个人一天的训练量相当于其他队伍一天的训练量。在一次滑定点突入项目训练中,陈国韬左小腿被窗棂扎出了直径1厘米、深2厘米的两个洞,流出的鲜血把作训服浸染湿透,当他滑降到地面时,血已经流到了裤腿上,迷彩的颜色都因此加深。

  集训队的负责人劝说陈国韬停止训练,回去休息,为了不影响队员的训练进度,陈国韬站起身,坚持着说:“没事,还能练。”说完,一瘸一拐地向楼顶爬去。

  下滑中有一个蹬墙动作,每一次蹬墙,伤口都像钻心般疼痛,每一次他都咬牙坚持,每一次训练结束,作训服都像被雨浇了一样,湿漉漉的。

  一个人要有多大的信念,可以忘记这钻心般的疼痛,一个人要有多大的毅力,可以带伤坚持完成训练。是军人的血性,是军人的荣耀,让他一次又一次的挑战自己的极限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他带领5名队员夺得了团体第一、总评第一,他本人获得4个单项第一。这些奖牌都是血染的风采,可以说是在血水中泡出来的。

  “枪王”的遗憾

  和平时期,比武就是打仗,这是陈国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。只要是训练的事情,他一定会亲自指导,为官兵答疑解惑。从难从严,按照实战化标准组织训练是陈国韬一贯的要求。

  2012年的12月,旅队下发了“赴澳大利亚轻武器射击大赛”的通知,陈国韬再一次领命。这次的任务与之前的比武模式有些许不同。之前的比武是各单位统一选派优秀射手,边培养边适应比武科目模式。这次军区下发了比武通知,采用“筛沙子”的选拔模式,由各单位具体负责选拔。

  接到任务时距考核只有5天,时间紧任务重。在高要求高标准的选拔条件下,初次参赛的队员们尽管有不错的射击水平,但大都没有经历过大项的比武考核,遇到考核就紧张,发挥不出真实的水平。

  陈国韬深谙这个道理,为了磨练队员的意志,他在平日里的训练中坚持考核淘汰制。短短5天的集训时间,大家过的异常充实,收获极大。

  集团军考核前一晚,陈国韬把队员集合起来,鼓励队员,平常心对待。但是,第一次经历大比武的队员内心岂能没有一丝波澜?

  “兄弟们,你们是‘枪王’培养出来的优秀射手,如果紧张,看一看站在你们身后的我,你们不相信自己,但一定要相信我,‘枪王’培养出来的个个都是顶尖的高手”。陈国韬的一句话,像一颗定心丸,让队员们安稳了不少。

  这次集训,集训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,参训的25人入选23人。当说起这次比武,不止陈国韬的眼中闪过自豪,参加这次比武的队员王润激动的告诉记者:“这些话对我的激励很大,唤醒了我沉睡的内心,让我开始学着承担责任,让自己变得更强大。”

  特种兵承载的不仅是精彩和掌声,更多的是特殊的责任、特殊的使命。从普通一兵到特战旅副旅长,一路走来,陈国韬似乎给自己交上了一份精彩的履历表。在这份漂亮的履历表后,他也有着自己的遗憾。

  一个遗憾是没有时间多陪一陪父母、爱人和孩子; 再一个遗憾是缺少更多的实战机会。这个世界每一秒都在发生着变化,尽管我们模拟着最真实的实战环境,却依然缺少一份真实的“疼痛”。陈国韬说,在国外集训,那一颗打在胳膊上的子弹,疼,但是记住这种疼,他们还可以再提升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  《军旗正红》系列报道,同时将在北京新闻广播FM100.6 AM828每周六、日中午12:20播出,欢迎收听。

  来源:中国军网

责任编辑:张义凌

0
COPYRIGHT © 2009-2011,WWW.YOURNAME.COM,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© 您的公司名称
sitemap feed